咨詢服務熱線: 18082204264 (武經理)
18082289400 (張經理)
18082289408 (劉經理)
19039073411 (朱經理)
陜西罡正窯爐科技有限公司
窯爐裝備的研發(fā)、設計、制造、銷售和售后
新聞資訊
NEWS
硅碳負極材料制備中,回轉爐是 CVD(化學氣相沉積)工藝的核心反應設備—— 其 “旋轉 + 傾斜” 的結構可實現物料均勻受熱與充分接觸反應氣體,而 CVD 工藝則通過氣相硅源、碳源的分解與沉積,在碳基體表面 / 內部形成硅 - 碳復合結構。兩者結合的工藝體系,是當前工業(yè)化生產硅碳負極的主流技術路徑之一,具體工藝可拆解為預處理、裝料與氣氛置換、升溫預熱、CVD 沉積(硅包覆 + 碳包覆)、冷卻出料、后處理六大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為了讓你能快速了解回轉爐在這一工藝中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用一個流程圖來概括:
接下來,我們詳細了解一下。
一、整體工藝框架:回轉爐 - CVD 制備硅碳負極的核心流程
該工藝的核心邏輯是:以多孔碳基體(如石墨、硬碳、軟碳)為載體,通過回轉爐提供穩(wěn)定的高溫惰性環(huán)境,利用 CVD 技術將硅源(如硅烷)、碳源(如乙炔)分步 / 同步沉積在碳基體表面或孔隙中,形成 “碳基體 - 納米硅 - 包覆碳” 的復合結構,平衡高比容量與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性。
二、分環(huán)節(jié)詳細工藝說明
1. 預處理:碳基體與原料準備(工藝前提)
預處理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碳基體的表面活性與孔隙率,為后續(xù)硅、碳的均勻沉積創(chuàng)造條件,同時去除雜質避免影響反應純度。
碳基體預處理:
選擇合適碳基體:常用天然石墨、人造石墨(提升導電性) 或硬碳(緩解體積膨脹) ,粒徑控制在 5-20μm(適配鋰電池電極涂布需求);
表面活化:通過 “酸洗(如稀鹽酸去除金屬雜質)+ 堿洗(如稀氫氧化鈉調節(jié)表面羥基)” 或 “低溫焙燒(300-500℃,惰性氣氛下去除表面吸附水與有機物)”,增加碳基體表面活性位點;
多孔化處理(可選):對碳基體進行輕微刻蝕(如采用 CO?或 H?O 蒸汽在 800-1000℃下刻蝕),構建孔徑 5-50nm 的多孔結構,為納米硅提供 “容納空間”,減少后續(xù)體積膨脹。
硅源 / 碳源準備:
硅源:優(yōu)先選擇硅烷(SiH?) (低溫易分解,硅沉積效率高),需與惰性氣體(N?或 Ar)按體積比 1:10-1:20 稀釋(防止硅烷濃度過高導致爆聚,生成大顆粒硅);
碳源:常用乙炔(C?H?)、甲烷(CH?) 或丙烯(C?H?) ,同樣用惰性氣體稀釋(如乙炔:N?=1:5-1:10),避免碳源過度分解形成無序碳,影響導電性。
2. 裝料與氣氛置換(防氧化關鍵步驟)
回轉爐的 “密封 + 惰性氣氛” 是 CVD 反應的基礎,需徹底排除爐內氧氣,避免碳基體、沉積硅被氧化。
裝料:將預處理后的碳基體(固含量通常為爐管容積的 30%-50%)均勻加入回轉爐的爐管內(爐管材質多為石英或耐高溫不銹鋼),關閉爐蓋并確保密封;
氣氛置換:
先通過真空系統(tǒng)將爐內壓力抽至 10?2-10?3Pa(低真空),初步排除空氣;
通入高純度惰性氣體(N?或 Ar,純度≥99.999%),使爐內壓力恢復至常壓,重復 “抽真空 - 通惰性氣” 3-5 次,直至爐內氧含量≤10ppm(通過氧含量檢測儀實時監(jiān)測);
保持惰性氣體持續(xù)通入(流量控制在 5-15L/min),形成微正壓環(huán)境(爐內壓力略高于大氣壓,0.01-0.02MPa),防止外界空氣倒灌。
3. 升溫預熱:控制速率,確保物料均勻受熱
回轉爐通過 “電加熱(小型)” 或 “燃氣加熱(大型)” 升溫,核心是控制升溫速率,避免碳基體因局部溫差過大產生開裂,同時為 CVD 沉積提供穩(wěn)定溫度環(huán)境。
操作參數:
升溫速率:5-10℃/min(緩慢升溫,使爐管內物料溫度均勻);
目標溫度:根據后續(xù)沉積步驟調整(硅沉積溫度通常低于碳沉積溫度),一般先升溫至 300-400℃(預熱階段),保溫 10-20min,確保碳基體整體溫度達標。
設備配合:升溫過程中,開啟回轉爐的旋轉系統(tǒng)(轉速控制在 5-15r/min)和傾角調節(jié)(爐體傾斜角度 1-3°),使碳基體在爐管內緩慢翻滾、流動,避免局部堆積,保證受熱均勻。
4. CVD 沉積:硅包覆 + 碳包覆(核心反應環(huán)節(jié))
這是形成硅碳復合結構的關鍵步驟,需分 “硅沉積” 和 “碳沉積” 兩步進行(部分工藝采用 “硅 - 碳共沉積”,但分步沉積更易控制結構),回轉爐的旋轉與控溫精度直接影響沉積均勻性。
(1)第一步:硅包覆(形成 “碳基體 - 納米硅” 結構)
利用 CVD 技術將硅源分解為單質硅,沉積在碳基體表面或孔隙中。
反應原理:硅烷在高溫下發(fā)生熱分解反應:SiH?(g) → Si(s) + 2H?(g) (分解溫度 300-600℃,溫度越高分解速率越快,但易生成大顆粒硅);
工藝參數:
沉積溫度:400-500℃(此溫度下硅烷分解溫和,生成的硅顆粒粒徑可控制在 10-50nm,適配碳基體孔隙);
硅源通入:將稀釋后的硅烷 - 惰性氣混合氣體通入爐內,流量控制在 3-8L/min,沉積時間 30-60min(根據目標硅含量調整,硅含量通常為 5%-15%);
尾氣處理:反應生成的 H?需通過尾氣燃燒裝置處理(防止氫氣爆炸),未分解的硅烷需通過吸附塔(如活性炭吸附)回收,提升硅源利用率(目前行業(yè)內硅烷利用率約 40%-60%,需通過工藝優(yōu)化提升)。
設備作用:回轉爐持續(xù)旋轉(轉速 10-15r/min),使碳基體與硅源氣體充分接觸,避免硅顆粒在局部團聚,確保每個碳基體表面 / 孔隙都能均勻包覆納米硅。
(2)第二步:碳包覆(形成 “碳基體 - 納米硅 - 包覆碳” 核殼結構)
硅包覆后,需再通過 CVD 沉積一層碳膜,作用是:①抑制硅顆粒的體積膨脹;②提升導電性;③防止硅與電解液直接反應生成 SEI 膜(避免 SEI 膜破裂導致循環(huán)壽命下降)。
反應原理:碳源(如乙炔)在高溫下熱解:C?H?(g) → 2C(s) + H?(g) (分解溫度 600-800℃,溫度越高碳層石墨化程度越高,導電性越好);
工藝參數:
沉積溫度:650-750℃(先將爐溫從硅沉積溫度升至碳沉積溫度,升溫速率 5℃/min);
碳源通入:通入稀釋后的碳源 - 惰性氣混合氣體,流量 5-10L/min,沉積時間 20-40min(碳包覆層厚度控制在 5-20nm,過厚會降低比容量,過薄無法抑制體積膨脹);
氣氛控制:保持爐內微正壓,實時監(jiān)測尾氣中 H?濃度,確保碳源充分分解。
5. 冷卻出料:控制降溫速率,保護材料結構
冷卻過程需避免溫度驟降導致硅碳復合材料開裂,同時保持惰性氣氛防止氧化。
冷卻方式:
先關閉加熱系統(tǒng),保持惰性氣體持續(xù)通入,進行自然降溫(從 750℃降至 300℃,降溫速率≤5℃/min);
當爐內溫度降至 300℃以下時,開啟水冷系統(tǒng)(針對爐管外壁降溫),加速降溫至 50℃以下(避免高溫出料導致材料氧化或操作人員燙傷);
出料:打開爐蓋,將冷卻后的硅碳復合材料從爐管內導出(借助回轉爐的傾角,使物料沿爐管傾斜方向流出),收集至密封容器中(防止接觸空氣吸潮)。
6. 后處理:優(yōu)化產品性能,滿足應用需求
后處理主要是對粗產品進行提純、整形,確保其符合鋰電池負極的使用標準。
粉碎與篩分:通過氣流粉碎機將硅碳復合材料粉碎至目標粒徑(通常為 8-15μm),再用振動篩篩選出粒徑均勻的產品(粒徑分布 Span 值≤1.2,保證電極涂布均勻);
除雜與干燥:對產品進行磁選(去除金屬雜質)和真空干燥(80-120℃,真空度 10?1Pa,干燥時間 2-4h,去除吸附水);
性能表征:檢測產品的硅含量(ICP-MS)、比表面積(BET)、比容量(半電池測試)、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性(100 次循環(huán)容量保持率)等指標,合格后進入下一環(huán)節(jié)(如與粘結劑、導電劑混合制備電極)。
三、關鍵工藝參數控制(影響產品質量的核心)
回轉爐 - CVD 工藝的參數精度直接決定硅碳負極的性能,需重點控制以下參數:
四、工藝優(yōu)化方向(解決行業(yè)痛點)
當前回轉爐 - CVD 工藝存在硅烷利用率低(40%-60%)、沉積均勻性不足、成本較高等問題,行業(yè)主要通過以下方向優(yōu)化:
多段式 CVD 沉積:采用 “預處理段 - 硅沉積段 - 碳沉積段 - 后處理段” 一體化回轉爐,減少物料轉移過程中的氧化風險,提升效率;
氣體分布優(yōu)化:在爐管內設置氣體分布器(如多孔噴頭),使硅源、碳源氣體均勻分散,提升沉積均勻性;
硅源回收利用:通過低溫冷凝 + 吸附技術回收尾氣中的未分解硅烷,將硅烷利用率提升至 80% 以上,降低成本;
碳基體表面改性:在預處理階段對碳基體進行 “氮摻雜” 或 “羥基化”,增強其與硅、碳的結合力,進一步抑制體積膨脹。
總結
回轉爐 - CVD 工藝是當前硅碳負極工業(yè)化生產的核心技術,其優(yōu)勢在于產能大(單機產能可達 500-1000kg / 批次)、產品一致性好、工藝成熟,可滿足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、高端消費電子電池對高能量密度負極的需求。未來隨著工藝參數的精準控制與成本優(yōu)化,該技術將進一步推動硅碳負極向 “高硅含量(20% 以上)、長循環(huán)壽命(2000 次以上)、低成本” 方向發(fā)展。